- 博客评论
-
可可 -
2011-04-02 显微镜外的功夫 [查看全文]
看到老师的文章真的很高兴~[emot]1[/emot] 从您的文章中,我再次强化了“学习无处不在”这个道理。 和临床医生的沟通,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,可以学习和了解疾病的过程和进展,更可以准确的完成病理诊断。 谢谢老师~
-
曹大夫 -
2011-04-02 尸解的悲哀 [查看全文]
很多医生包括某些院长以为买几台好仪器就解决问题了。所以他们的网站上都是我们有xx仪器,固定资产多少。说实话,中国的医院里面硬件比美国最好的医院好的不应该少于10家! 这个事情跟中国的医疗环境,医生的态度,和对病理的不重视有关系。(1)一方面中国的医生没有承认错误的文化(也阻碍了进步),所以错了不会承认,这也是很少有大师出现的原因。还有培训体制有问题,某些人以为都读书就会看病了,医学是一门艺术!(2)另外怕医疗官司, 这可以理解, 中美都一样。(3)第三,国内对病理的不重视。
-
yueban -
2011-04-02 显微镜外的功夫 [查看全文]
作者说的太好了! 其实镜下改变只是疾病某一时刻的片段,的确不能反应疾病的全貌。我以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病理医生不但要有过硬的镜下功夫,还要有与之相关的临床知识等等。要能从镜下改变跳出来,站到更高一层的台阶上观察病变。如果你能跳的再高些,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。 显微镜外的功夫一般情况下可能不易发现,但在疑难病例分析、解剖报告、临床病例讨论时就突现出来了。 我遇到过一位病理医生,他的学历并不低,可写的报告却有很多语病,读起来很费力。尽管他诊断水平尚可,但临床医生并不看好他。 我也遇到过一位学者,他写报告十分注意修辞与书法,他的报告读起来十分流畅,而且用词精准、贴切并且思路清晰。总之,读这样的报告是一种享受。